盼望

星期二, 1月 30, 2007

在沒有希望的世界裡,活出滿有喜樂和盼望的人生


金句: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生存或生活
有一次,我們全家去參觀迪士尼樂園,入口拱門上寫著:「歡迎你來到地球上最快樂的地方!」這條標語引起了我的深思。接下來的一天裏,我留意人們的臉色,發現在這塊「地球上最快樂的地方」的人們當中,實際上只有少數人面帶笑容。我在園中漫步,任思緒自由飄蕩。我竭力讓孩子們玩得盡興,同時尋思:為什麼看上去玩得開心的成年人會寥寥無幾。後來回想那個日子,我想到一首老歌,歌詞說「人生匆匆,激情之後是綿綿的惆悵。」人生似乎真是這樣。要活得充實,和只求生存是不同的。其實耶穌說過,祂的使命之一就是讓我們活出完全的生命:「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祂來到世界,因此我們能得嘗豐盛的生命。這生命不是用墮落世界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生命本該達到的境況,就是生命之主所設計、所盼望的生命。耶穌降世,為要赦免悖逆且心靈破碎的人。因此,祂能讓我們在沒有希望的世界裡,活出滿有喜樂和盼望的人生。
耶穌降世賜生命,豐盛完全又自由;賜我喜樂讓人看,信祂拯救又保守。
 
認識上帝會讓你面帶笑容,心裏歡唱。
<<靈命日糧>>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星期二, 1月 23, 2007

我們願意信靠祂的程度 (我們不理解上帝的作為時)

金句: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約拿書1章3節)

逃離上帝

人們為何會逃離上帝?是因為憤怒、失望、沮喪、不願服從,或是由於我們的慾望所織出的悖逆之網?

約拿書講到一位先知,上帝呼召他去尼尼微城傳講上帝的話,他卻不肯聽從。第1章(3、10節)告訴我們,約拿故意逃往他施去躲避上帝。雖然他很清楚自己要往哪裡去,以及為什麼去。上帝給了他第二次機會後(3章1-2節),約拿才前去傳講上帝的話,但看到上帝赦免那已然悔改的城市後,約拿卻又非常生氣(3章10節-4章2節)。

這卷書的結尾是上帝對約拿說的話:「這尼尼微大城……我豈能不愛惜呢?」(4章11節)不過我們看不出,這個氣憤難當的先知最後是否改變了他的態度。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了,約拿似乎並沒有。

約拿的故事,可以促使我們每個人真誠省察自己對上帝的態度。上帝恩待那些我們認為該受審判的人,我們對此是否心存不平呢?我們是否忘記上帝也赦免了我們?我們是否願意順從祂的呼召,並將結果交給祂?

約拿的故事反映了當我們不理解上帝的作為時,我們對上帝的回應,以及我們願意信靠祂的程度。


神之作為偶難解,
信靠之路滿荊棘。
堅決不去逃避神,
勇敢邁步跟祂走。
 


討上帝喜悅的人,就是那些完全相信祂的人。


<<靈命日糧>>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是人的意見,不是神的意見

鑰節: 現在你要聽我的話。我為你出個主意,願神與你同在。(出十八19)

內容:
以色列人過了紅海,又遇上戰爭,神卻使他們得勝。那時,摩西的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聽見神為摩西和神的百姓以色列所行的一切事,便帶著摩西的妻子西坡拉和她的兩個兒子,來到摩西在曠野安營的地方。摩西向岳父作見證,葉忒羅也歸榮耀與神。

次日,岳父看見摩西的工作,認為他「作的不好」,對他說:「現在你要聽我的話。我為你出個主意,願神與你同在。」於是給摩西一個處事的組織和方法。「摩西聽從他岳父的話,按著他所說的去行。」(24節)

到底摩西接納岳父意見是否討神喜悅?按人看來,葉忒羅的意見甚為世界認同,各地政府、機構、社團也如此行。因此不少人都認為葉忒羅的意見是出於神、合乎神百姓運行的。

事實如何?葉忒羅的意見為的是減輕摩西的重擔,但摩西照此而行,卻不能減輕負擔,他向神呼喊:「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十一14)因為這是人的意見,不是神的意見。


默想: 現今人都求專家的意見,以調查結果作決策,我們是否遺忘了求神的意見呢?


<<讀經日引>> 福音團契書局

上帝不但絲毫不欠我們什麼,還給了我們一切。

金句: 「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歌羅西書1章10節)

上帝所「欠」的

有則故事講到一個在街角賣麵包的小販,他的麵包每個賣五角錢。每天都有一個人在跑步經過他的攤位時,放下幾枚硬幣,但不拿麵包。這樣持續了好幾個月。有一天,當那人又跑步經過他的攤位時,小販把他叫住。跑步的人問道:「你是不是想知道,我為何每次都只給錢而不拿麵包?」「不是的,」小販說,「我只想告訴你,我的麵包漲價了,現在是一個六角錢。」

身為基督徒,我們常以這種態度對待上帝。我們對上帝所賜的一切不僅沒有心存感激,還想得到更多。我們總覺得是上帝欠我們的,祂應該賜給我們健康的身體、舒適的生活、充足的錢財。但事實上,上帝不但絲毫不欠我們什麼,還給了我們一切。

卻斯特頓(G. K.Chesterton)曾寫道:「一天又過去了,這一天我有雙眼、雙耳、雙手,以及身邊的美好世界。明天又將開始新的一天。我是何其有幸能又多得一天?」詩篇作者則說:「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篇118篇24節)

每一天,無論好與壞,都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我們應心存感恩,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為耶穌而活,是生命真義,
思想或言行,滿足主心意,
欣然順服主,憑主旨引領,
這樣為主活,是蒙福路程。
 


生命是上帝所賜,我們理當為主而活。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星期三, 1月 17, 2007

就是死也要葬在神的應許裡

雅各的平生又少又苦,卻在他人生最後階段,走上了人生的最高峰,成熟而透亮。他為了自己的埋葬作了安排,且叫他兒子約瑟起誓,把他葬在迦南地。

迦南就是神應許之地。從人看來,迦南地有饑荒,埃及卻富裕;因此人往往注目於埃及(世界),活在埃及裡。但敬畏神愛神的人雖活在世界裡,卻注目於神的應許(迦南),不留戀埃及的福樂,就是死也要葬在神的應許裡。

約瑟了解父親的心,便照著他所應允父親的,求法老讓他上迦南去埋葬他的父親。

從此以後,雅各的心願也就成了約瑟的心願,在他離世之前,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25節)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十四7-8)

默想: 我們是否活在神的心意裡,至死不渝?


福音團契書局



金句: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哥林多前書1章18節)

你選哪條路?

霍華和梅爾兩個人,常常到密西根州大湍市的廉價酒吧,藉酒澆愁。就這麼夜復一夜,虛擲人生,苦不堪言。最後,梅爾跳上開往芝加哥的火車,決定在那裏了卻殘生。

那時是1897年。當他冒著芝加哥的暴風雪,赤足走向密西根湖打算自殺時,路上遇到太平洋花園佈道團的人。梅爾受邀入內,聽到福音,接受了基督作他的救主。

後來梅爾回到大湍市,開始了他的宣教事工。霍華雖然知道梅爾已經得救,也不再酗酒,但他不但沒因此相信耶穌,反倒嘲笑起「梅爾老兄」來。對霍華而言,「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哥林多前書1章18節)。最後,酗酒果真叫霍華滅亡,他以自殺結束了一生。

時隔100多年,梅爾.楚特佈道團(Mel Trotter Mission)依然張開雙臂,接待那些需要棲身之所、需要耶穌的人。同樣是100年後的今天,我們全家依然在為霍華的死感到遺憾,因為他是我妻子的祖父。

其實你我也像霍華和梅爾一樣,都面臨著一個選擇。「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3章36節)。你選哪一個呢?



哪條路?問題其實很清楚,
怎麼選,真心誠意看清楚;
主耶穌,你要倚靠心所屬,
在今朝,下定決心跟隨主!

 


選擇基督,就是選擇永生。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星期二, 1月 16, 2007

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

金句: 「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創世記39章9節)

何謂正直

有些網絡字典每年都會公佈,他們網站上讀者查閱最頻繁的字是哪些。比方在2005年,最常查的字有:難民、流行病、海嘯、防洪堤等。因為那一年全球災難頻發,所以可想而知,大家會查這些字。

至於韋氏網上字典(Merriam-Webster),當年查閱最多的卻是「integrity正直」這個字。這個字的解釋是:「持守道德或高尚的價值觀,堅定不移」,這個字用來描寫那些不受賄賂、在道德上不願墮落的人。為什麼這個字會名列前茅呢?難道是因為「正直」越來越少,以致於許多人不明白,它在人的生活中應該是什麼樣子了?

在聖經中,上帝藉約瑟的一生,讓我們看到「正直」的榜樣。波提乏派約瑟管理「家務和他一切所有的」(創世記39章5節),當主人的妻子向約瑟示愛時,他拒絕了,並且回答說:「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9節)約瑟知道上帝的標準是什麼,所以寧願付上犧牲自由的代價,他還是選擇做正確的事。

想知道什麼叫「正直」嗎?看看創世記39章吧!靠著上帝的力量,讓我們把「正直」活出來!


為主而活,一諾千金,
基督是主,為你受刑,
眾人在側,觀你言行,
你若正直,人必尊敬。
 


「正直」是我們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光華四射、高貴莫名的謙卑

在神的帶領下,雅各全家下到埃及去;於是約瑟領他父親雅各進到法老面前,雅各竟然以下犯上,給法老祝福。

但法老卻沒有下罪於雅各,而接受雅各的祝福,到底是甚麼原因呢?法老問雅各說:「你平生的年日是多少呢?」在雅各身上,法老看見了他的生命光華四射、高貴莫名,像從前在約瑟身上所看見的,有神的靈同在,且比約瑟更成熟更豐盛。這樣的生命,法老無法抗拒,且產生好奇:「你平生的年日是多少呢?」

雅各對法老說:「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

詩人說:「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這樣的禱告,神應允在雅各身上,他謙卑地說: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我祖我父不是完人,卻信神愛神順服神,他們的問題很快地過去了;但我愚昧得很,經過了神多少年日工夫,仍執迷不悟,因此在神面前可蒙記念的日子,又少又苦,實在慚愧;若非神的特大恩典和憐憫,何來今天?

默想: 我們過去的年日,有多少是走神的路、蒙神喜悅的呢?

福音團契書局

星期一, 1月 15, 2007

地球的毀滅與拯救

地球的毀滅與拯救


一、地球在現代的毀滅

我認為,地球的「生態危機」乃是現代「科技文明」本身的危機。現代世界的大計劃將告破產。因此,這裏牽涉的不僅是像教宗約翰保祿二世所說的「道德危機」,而且是更深的宗教危機,也就是西方人的信仰危機。在本文的第二部份中,我將從西方世界的宗教傳統中列舉出三個面向,好讓科技文明從毀滅地球走向拯救地球的傷害並與地球調和一致的路徑。

二、現代世界的宗教危機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上帝在西歐逐漸單面地被理解成「全能者」。全能乃是上帝最重要的屬性:上帝是主,世界屬於祂,而且祂可以照祂的旨意對待這世界。祂是絕對的主體,世界是祂治理下被動的客體。在西方的傳統中,上帝愈來愈退到超驗的層次,而世界被理解成純然的現世。上帝被理解成不在這世界上,因此這世界也可以被理解成沒有上帝。世界失去了上帝創造它時的奧秘性,即「世界魂」,因此可以在科學上「被解除了魔咒」。

既然人是上帝在地上的肖像,他就必須十分相應地將自己理解成統治者,即知識和意志的主體,他必須將世界當成被動的客體,並加以征服。因為,他唯有治理大地才能和上帝-世界的主-相符應。正如上帝是世界的主,全世界都屬於祂,因此人必須努力成為世界的主人和擁有者,以證明他是上帝的肖像。人要和上帝相似,不是透過良善和真理,也不是透過忍耐和慈愛,而是透過力量和宰制。因此,培根以他那個時代的自然科學自詡:「知識就是力量」,而且人類透過他對自然的干預,再度塑造上帝的肖像。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中表示,科技使人成為「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

如果我們參考一位西雅圖印第安酋長在1855年的控訴詞,就可以明瞭我們走偏了多遠:「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對我的族人而言都是神聖的,每一根閃爍的松針,每一片沙灘,森林中的濃霧...高聳入雲的巨石、如茵的草地、小馬的 - 和人的 -體溫, 它們都屬於同一個家庭。」

因此,我們今天面對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究竟自然是我們的私產,我們可以對它為所欲為,還是,我們人是自然界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尊重它?

難道自然的毀滅不是我們和自然、我們和自己、我們和上帝的關係出現問題的後果?

在1990年1月,我們在莫斯科的全球論壇會議上所有在場的政治人物及科學家都認為,引起地球生態危機的是人類,因此人類責無旁貸。然而,就因為自由變得危險,我們便因此而再度放棄我們既得的自由?當「自然」成為我們的重擔時,「自然」再度除去我們的責任?我不認為如此。可是我們可以將前工業社會與大地保持和諧的觀念轉化成後工業社會生態文化的方案。

三、基督教關於解放大地的三個觀點

a、宇宙性的性靈

首先,必須改變的是我們的上帝觀。所謂有一位全能上帝存在的信仰觀造成世界的世俗化,並去除了自然的神秘性。我們在神學上必須做的是,再度對三一的上帝進行反省。

父、子、聖靈在一起生活,為了彼此又在彼此中生活,並且生活在人無法揣想的最高、最完美的愛的團契中:「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約翰福音中的耶穌如此說。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我們並非透過宰制和征服才和上帝一致,而是透過團契和增益彼此生命的關係。並非單獨的人這個主體是上帝在地上的肖像,而是真正的人類的團契。反映上帝的智慧和祂三一屬性的並非單獨的某個部分,而是整個創造的團契。

根據基督教的觀點,創造乃是一個三一的過程:父上帝藉著子並透過聖靈的能力創造。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如此說:萬有是「被上帝」所造,「透過上帝」而型塑,並且存在「上帝裏面」。

長久以來,西方教會的傳統只強調第一個層面,目的是為了使全能的創造者上帝和祂所創造的世界區分出來,並且強調祂的超驗性。如此一來,自然的神聖奧秘便被除去,並且透過世俗化而犧牲祂的神聖性。

今日的要務在於重新發現創造者在祂的受造中的內蘊性,使整個受造得以因著對創造者的敬畏而被接納。

b.上帝的約中的人和自然

我們相信,上帝愛祂的受造,並要讓他們的生命得到發展。沒有任何的受造在祂眼中是不重要的。任何一種受造都有其尊嚴和權利,因為他們都包括在祂所立的約中。挪亞的歷史是如此記載的,「看啊」上帝說「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你們這一切的活物立約。」(創 9:9-10)從這個「與我們」所立的約衍生出基本的人權。

從這個「與我們和我們的後代」所立的約衍生出未來世代的權利。從這個「與我們和我們的後代以及所有活物」所立的約衍生出自然的權利。

在創造者上帝的面前,我們、我們的後代以及所有活物是祂的約中地位平等的伙伴。自然不是我們的私產,我們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活物都是上帝立約的伙伴。人類必須將所有活物當作上帝立約的伙伴一般予以敬重。

然而,地球和所有生物既然是上帝的創造,它的尊嚴就應該因著上帝的緣故而受到重視,並因著它本身的緣故而受到保護。

c.大地的安息:上帝的生態學

根據第一段創造的歷史,創造者藉著慶祝世界的安息來完成祂對世界的創造:「上帝歇了祂一切的工。」上帝藉著祂安歇性的臨在來祝福祂的受造,上帝不再作工,然而上帝本身卻是完全的臨在現場。

創造的主透過安息日的安歇而達成祂的目標,而慶祝安息日的人承認自然乃是上帝的受造,並且成為上帝心愛的受造。安息乃是有智慧的環境政策,而且,對我們無法得到歇息的精神和過度緊繃的軀體而言,是個良好的醫治。

安息還有另外的意義:那是安息年對土地和農人的意義。利未記 25:4,「第七年要向耶和華守聖安息。」

根據出埃及記 23:10-11,以色列人在每個第七年不耕不種,讓地歇息,「使你們的窮人有吃的。」根據利未記25:1以下,以色列人在每個第七年不耕不種,讓「地歇息」。社會的意義被賦予生態的意義。

根據利未記(二十六章),土地在安息年的歇息意義重大,順服上帝的將經歷到祂一切的賜福,不順服的將受到懲罰。

我們可以將地的安息年稱為上帝為祂的受造及祂的地球所定的環境政策。所有古老的農業文化都認識休耕的智慧。

這個結局將和以色列人在當年的經歷很相似。對土地毫不止息的剝削將導 致土地上人民的外移,最後導致人類在地球上消失。人類滅亡之後,上帝的大地將要享受現代人至今為止拒絕給它的聖安息。如果我們願意讓我們的文化和自然繼續生存下去,那麼就應該讓我們提出警告,並且讓「土地享聖安息」。享受安息日以及敬畏「大地的安息」可能成為我們和地球的拯救。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 莫特曼神學專欄(http://wwwsrv.cc.cycu.edu.tw/religion/test/page/Moltmann.asp)

http://wwwsrv.cc.cycu.edu.tw/religion/test/page/Document/%B2%F6%AFS%B0%D2%AF%AB%BE%C7%B1M%C4%E6/2002%B2%F6%AFS%B0%D2%BBP%BA~%BBy%AF%AB%BE%C7%AC%E3%B0Q%B7%7C-%A6a%B2y%AA%BA%B7%B4%B7%C0%BBP%AC@%B1%CF.DOC(2002莫特曼與漢語神學研討會-地球的毀滅.DOC)

今日的盼望神學

今日的盼望神學


生命的開始:基督教盼望

在基督教神學中,探求「終局」的問題被當成終末論中「最後的問題」來處理。終末論乃是探討「末事」的教義:死亡、審判和永生。恐怖末日論的幻想一向以濃烈的激情來描繪世界末日時上帝的大審判,然後永恆的上帝宣判: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而地球將被火焚毀。我們也知道基督和敵基督、上帝和魔鬼之間在哈米吉多頓最後決戰的圖像。

這些想法和觀點深具恐怖末日論的意味,可是它們符合基督教的精神嗎?基督教對將來的期盼與這種最終解決方案毫無關聯,因為它的重點不是生命的終局、歷史的終局或世界的終局,而是真正生命的開始、上帝國的開始和萬有的嶄新創造的開始。

在基督教盼望中,恐怖末日論的將來問題是以對被釘十架並復活的基督的追憶來作為解答。這是我們可以根據信仰的確據並且不帶任何的臆測而提出的唯一答案。

有關「歷史終結」的觀點可以根據它涉及歷史的目標(telos)或是歷史的終局(finis)來區分。如果世界史有目標,那麼這個目標乃是它的圓滿終結,而歷史便逐步向著這個目標邁進。相反的,如果世界史在世界的終局中結束,那麼它將因著災難而中斷。

現代進步觀和後現代的全球化乃是宗教的、救恩史的千禧年主義的世俗化型態。現代人對於世界毀滅的恐懼和夢魘則是古代宗教的恐怖末日論的世俗化。

我們必須將不同的目標和終局的觀點置於「它對誰有利?」的這個功能性問題之下。

世界史的目標:全球化

再也沒有其他的盼望像在歷史中終結歷史的「千禧年國度」理想那樣令人著迷,並且造成那麼多的災難。基督徒期盼基督的和平國度,羅馬人期盼「黃金時代」,而現代人期盼在一個無歷史、無衝突的「永遠和平」狀態下的「歷史圓滿終結」。

出人意表的「君士坦丁的轉變」使得這個盼望得以首次實現,當時,被逼迫的基督教首先成為羅馬帝國中「被容許的宗教」,然後在羅馬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和查士丁尼(Justinian)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那個政治的轉折被詮釋成從殉道到千禧年的轉折:「神聖的」羅馬帝國被尊為「千年國度」(啟20),這種政治性彌賽亞主義對基督教世界及其宣教產生重大影響。它透過西方世界及其文明使命的世俗化而傳遞下來,並且還隱藏在現代世界全球化的要求中。

這種盼望的實現的另一種面貌可在「新時代」(「近代」)的劃期意識中找尋到。「新時代」所指的是繼「古代」和「中古時代」之後人類的第三個時代,「新時代」也就是「最後的時代」,因為在近代之後來到的只可能是時間的終結。現代劃期的彌賽亞主義導致這樣的觀念,歐洲對世界的統治乃是人類史的圓滿終結。

這種實現的現今形式是美國。對數百萬的移民來說,「美國」曾是賜給每個人自由的「新世界」。在「美式夢想」中具有彌賽亞主義的成份。美國的國印和每張一圓美鈔上都印著「新的世界秩序」(novus ordo seculorum)的應許。如此一來,它不僅宣告了一種世界秩序,而是新的世界秩序。歐洲「新時代」的理念意指人類的新時代,同樣的,新的世界秩序意指針對所有人的一種秩序。目前倡導西方「歷史終結」的最後一位先知是福山。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只是個幻象。被欺壓的民族的抗議和受創的地球的抗議將不容許世界的現狀繼續下去。

世界的終局:恐怖主義

對世界災難性結束的恐懼只是對它光榮終結的盼望的反面。如果那個盼望落空了,剩下的大部份是恐懼。


今天,人的暴行-原子的恐怖末日論、生態的恐怖末日論和恐怖主義的恐怖末日論-被標示成「現代啟示錄」,這和聖經的啟示錄傳統大相逕庭。

人類暴行近迫眼前,對此所做的恐怖末日論的詮釋因而產生,如果今天從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末日論的恐怖主義,這一點也不奇怪。從被動期待世界末日,到主動結束這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末日論的恐怖主義可能導致集體自殺。

末日論的恐怖主義也可能導致對其他人的大屠殺。

自從2001年9月11日以來,我們遭遇到一種新型的末日論恐怖主義。

1.新的恐怖主義者既非生病亦非疑惑,而顯然是具有妖魔樣式的激進伊斯蘭教徒。他們自覺為信仰的殉道者,並且會受到其他信徒的高度尊崇。

2.甚麼信念鼓舞他們?數十年來,美國被中東街頭的狂熱份子控訴為「大撒但」,而以色列則被控訴為「小撒但」,而且西方世界因為宗教的世俗化、物質主義、色情、家庭瓦解和婦女解放被咒詛成墮落的「不信者的世界」。「大撒但」就等於末日的「上帝之敵」。凡是削弱他或是壓制他的,便站在上帝這一邊,並且配得天堂的福樂。

3.與上帝在末日之戰對抗罪人的這種理念去除了每個正常人在殺人時的心理障礙,提高了權力的狂喜,並將自殺行動轉化為對上帝的服事。伊斯蘭自殺型的暗殺者一定感覺像毀滅罪人的上帝那樣。因為他們自覺為劊子手,他們就不需要為大屠殺找出任何合理的辯護。

4.這種新的恐怖主義不是來自於壓迫或是饑惡。恐怖主義者不是來自第三世界的貧民窟,而是來自阿拉伯世界家境不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大屠殺和自殺的動機一定存在於至今為止大家不甚熟悉的伊斯蘭的恐怖末日論和出自於第十世紀的伊斯蘭暗殺傳統。
先知的盼望是行動中的盼望,恐怖末日論的盼望是危機中的盼望,它是一種忍耐的盼望和抵抗的盼望。無論發生甚麼事,「當危險威脅之處,拯救也愈增長」(赫德林)。

人民的盼望不死

1.基督教的盼望賜下力量,讓新生命得以開始。在失敗和挫敗之後再度站起來乃是理所當然的。困難的是,在成功之後再度站起來重新開始。西方現代世界的發展是現代西方科技精神的成功史。現代世界全球化的失敗者為他們的生命權及自由吶喊。我們這次必須開始另一個新的全球化:一種克服饑餓、疾病和夭折的全球行動、解除壓迫和對權利的剝奪、對於文化認同的尊重。

2.「人民的盼望不死」。幾年前我在巴西首次聽到這句話,當今年八月在易北河及莫德河邊的人民為他們的家園對抗德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水時,在我心中再度浮現了這句話。「盼望不死」,即便毫無前景,許多人失去勇氣,並且放棄。凡是堅持盼望的,便反抗到底。 我們生命的這個盼望會死去,還是我們本身在這盼望中變得不死,因為這個盼望也活過我們的死亡?

死亡是結束,可是卻不是最終的。最終的是上帝榮耀中的永恆生命。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 莫特曼神學專欄(http://wwwsrv.cc.cycu.edu.tw/religion/test/page/Moltmann.asp)

http://wwwsrv.cc.cycu.edu.tw/religion/test/page/Document/%B2%F6%AFS%B0%D2%AF%AB%BE%C7%B1M%C4%E6/2002%B2%F6%AFS%B0%D2%BBP%BA~%BBy%AF%AB%BE%C7%AC%E3%B0Q%B7%7C-%A4%B5%A4%E9%AA%BA%AC%DF%B1%E6%AF%AB%BE%C7.doc(2002莫特曼與漢語神學研討會-今日的盼望.doc)

星期四, 1月 11, 2007

愁煩是因為對神沒信心而自找的

重點: 雅各逃走離開拉班;雅各和拉班立約;雅各與神摔跤;雅各回歸。

鑰節: 雅各就甚懼怕,而且愁煩。(卅二7)

內容:
詭詐的雅各逃到舅父拉班那裡,豈知遇上比他更詭詐的人,只因要躲避以掃的仇殺,不得不忍氣吞聲。

他在拉班那裡二十年了,神吩咐他回父家去。這樣,他又要面對他欲逃避的問題-哥哥以掃的仇殺,心中忐忑不安。在路上,神的使者特來遇見他,讓他看見耶和華二軍兵在保護他們。

可憐雅各被恐懼籠罩,口中有瑪哈念(就是二軍兵的意思),心中沒有瑪哈念。他強烈的自我再驅使他運用計謀,派人送禮給他哥哥,以圖一些情報,好作出最壞打算。

僕人回報說:「我們到了你哥哥以掃那裡,他帶著四百人,正迎著你來。」雅各就甚懼怕,而且愁煩。

以掃帶四百人出來,目的是甚麼?從歷史我們知道是要盛大的歡迎他弟弟雅各回家。然而雅各因活在自己裡面,既不完全信靠神,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自尋煩惱,自己嚇自己,整個人便落在懼怕和愁煩中。


默想: 我們有多少恐懼、愁煩是因為對神沒信心而自找的呢?


福音團契書局

星期三, 1月 10, 2007

我是和祂在一起

讀經: 路加福音23章32-43節

23:32 又有兩個犯人,和耶穌一同帶來處死。
23:33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
23:34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23:35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
23:36 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
23:37 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23:38 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有古卷在此有:用希利尼、羅馬、希伯來的文字)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23:39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23:40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
23:41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23:42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23:43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金句: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23章43節)

祂與我同在

我 (Cindy Hess Kasper) 先生有一件T恤,前面是一幅卡通畫:有隻綿羊用兩條腿走路,正對著擋住牠出門的狼說話。

綿羊旁邊站著一位看起來很面熟的人。他蓄有鬍鬚,目懷憐憫,面帶威榮。那隻綿羊指著旁邊的人,對狼說:「祂與我同在。」綿羊靠著牧人,就有了莫大的信心。

耶穌死的那一天,有三個十字架豎起。耶穌被掛在兩個罪犯的中間,其中一個譏笑耶穌,但是另一個卻對祂說:「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23章42-43節)

想想看,這個人斷氣時會想些什麼呢?他為自己的罪遭受了慘痛的刑罰,但現在因為信耶穌,他卻能以上帝兒子的身分被接到天堂。也許他滿有信心地指著耶穌說:「我知道我不配來這裏,但祂與我同在。」而且耶穌也會證實說:「我是和他在一起。」

我們就像那個在十字架上的強盜,都面臨著一個抉擇。你是否已決定相信耶穌?你能否有信心地說:「祂與我同在」呢?

我們與祂在一起,祂也與我們在一起,
這讓我們大有信心,
勇於面對人生試煉,甚或死亡,
因我們的救主永遠活著。
 


面對死亡的信心,源於信靠基督。


亞洲聖經廣播協會

星期一, 1月 08, 2007

不僅用嘴唇,也要用生活去見證基督。


金句: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立比書1章27節)

無聲的見證

在一月份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和一位同事在新加坡麥里芝蓄水池公園的一家戶外咖啡店享用早餐。澄清的湖水和秀美的花園環繞著我們,微風輕拂水面,一片安靜祥和與美好。

在不遠的桌邊坐著一位年輕女士,正安靜地讀她的聖經。她沉浸在經文中,偶爾抬起頭來思索剛剛讀過的經文。她一言未發,但是她的心思與所看重的事對咖啡店的人而言是顯而易見的。那是一種柔和而積極的無聲見證。

她不以基督或祂的書為恥。她既未曾講一篇道,也未曾唱一首歌。她願意承認耶穌,卻無須大聲宣告她的忠誠。

我們若要與人分享耶穌的信息,最終還是要用言語,因為要講明福音,畢竟離不開言語。然而,我們也可以學習那位女士的榜樣。

有些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安靜的行為舉止反而能大聲透露出我們對上帝的愛。在我們一心想要對這破碎的世代分享耶穌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靜默的見證所能帶出的力量。


全然俯伏向救主,
讓祂慈愛藉你流;
無聲見證也要用,
顯明上帝大作為。

 


不僅用嘴唇,也要用生活去見證基督。

星期一, 1月 01, 2007

恐懼世界而遠離神,恐懼神而接近神。



金句:「你們敬畏耶和華的,要倚靠耶和華!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 (詩篇115篇11節

消除恐懼

在這危機日增的世代,有很多東西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恐懼:恐怖份子的可怕威脅、犯罪率升高、天災的頻繁、嚴重的能源危機……上帝啊。

是的,上帝。這不是很諷刺嗎?在這個恐懼充塞的世代,我們的避難所和安穩的惟一泉源,卻正是我們應當向祂心存畏懼的上帝。

想一想所羅門的話:「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箴言14章26節)。再看下面一節,「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

我們企圖避開生活中令人恐懼的事物,原因在於它們會擾亂我們的平靜。但聖經卻告訴我們,我們應當接近畏懼──就是要敬畏上帝。因為「敬畏耶和華的……他是你們的幫助和你們的盾牌」(詩篇115篇11節)。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能救我們脫離世上的恐懼(詩篇23篇4節),但這種信心必須出自於對上帝的敬畏,而非對世界的恐懼。箴言29章25節說:「懼怕人的,陷入網羅;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

敬畏上帝,就是體會到祂的尊榮可畏。我們認識到上帝的偉大並信靠祂時,我們便不會想再犯罪得罪祂。祂就必作我們的避難所,讓我們遠離世界的恐懼。在祂裡面我們能得著平安。

聖徒應當敬畏主,
其他再也無所懼;
存心喜樂事奉主,
祂必顧念你所需。



敬畏上帝的人,無須害怕這世界。




<<靈命日糧>>資料由亞洲聖經廣播協會提供,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