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02, 2015

同理心的力量

https://m.google.com/app/basic/stream/z13atj2bjniqebpxc04chxhpkyzdezeyxow0k

大家早,我是小編。
你知道「正面思考」有時候也是一種壓力嗎? 當身邊的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會嘗試想讓對方開心點,不要想那麼多,但這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嗎?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將人們安慰他人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情緒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種叫做情緒指導(emotion coaching)。他最早是在嬰幼兒的研究上,發現了這兩種模式的差異。

採取情緒消除模式的父母,總是會希望能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與憤怒。對他們而言,孩子的生氣就是攻擊性的表現,悲傷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懼則是懦弱的展現。他們總是會跟孩子說:「別擔心,我想是你誤會他的意思了。」、「沒關係,遇到挫折再爬起來就沒事了。」、「不要生氣,想開點,多往正面想,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而情緒指導的父母,則會把孩子的生氣、恐懼、悲傷,當作是一種和孩子建立連結的機會,幫助孩子瞭解這一些感受。Gottman在他《愛的博弈》一書中,舉了一個情緒指導型父親的例子:「當我的孩子被欺負時,我會停下手邊的工作,去了解它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會努力理解他的感受與原因,然後和他站在一起。


不過,這並不是說,採用情緒消除來安慰別人的人,就是在敷衍他人,事實上,他們也是很希望能夠安慰到對方,希望對方過得更好的。無論是採取哪一種安慰方式的人,都是希望能夠幫助對方的。因此,就算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一種被「噹」到的感覺,我也不會說你做錯了,因為事實上你的出發點也是對的,你一定也是很希望被你安慰的人,能夠過得更好吧!只是,你沒有想到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不是最好的方式罷了。也許是因為你一直以來,就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那麼,為什麼情緒指導比情緒消除,有更好的效果呢?我想,那是因為情緒指導裡面,加入了「同理心」這個元素。

《脆弱的力量》一書的作者Brené Brown,用了這一個片長不到三分鐘,很可愛的一部影片,清楚的說明了一切。

我們常常在講同情心(sympathy)跟同理心(empathy)有何不同,其實他們的區別很簡單,前者使我們失去連結,而後者使我們建立了連結。

他的演講當中提到了Teresa Wiseman的研究,Wiseman將同理心分成四個部分:
接受觀點、
不加評論、
看出他人的情緒、
嘗試與他交流。


而其中,接受觀點的意思是,接受別人的觀點是他們認知到的事實。這並不是說一定誰對誰錯,假如你處在對方的狀況下,假如你的所有成長背景也都跟他一樣,那麼你也很有可能會和他有相同的觀點。而且你的觀點也不一定是比較合理的;就算是比較合理的,在此時說出來也毫無益處,因為當對方處於負面情緒時,就算認知到了自己的矛盾,也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好。

而不加評論也是類似的意思,在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時,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事實上該怎麼做其實我們大多也都知道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能夠懂我們、站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更有力量走下去而已。所以我會建議你,除非是對方問你的建議,不然不要給建議;如果你真的很想給建議,那麼也請你先問對方需不需要建議。

Brené Brown在他的影片最後,用了這樣一句話作結:「每當我們遇到這些讓人難過的事情時,我們都企圖做些什麼,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但當我和你分享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情時,我寧願你告訴我,雖然我不知道現在該說些什麼,但我很謝謝你願意跟我說這些;因為事實是,回應(response)很少會讓事情好轉,而真正能使事情好轉的是連結(connec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feaRD_IA#t=47

文章出處:良醫健康網

‪#‎台北醫學大學進修推廣處‬


同情心還是同理心?3分鐘英文影片讓你了解人性

在面對他人低潮時,我們要付出「同理心」還是「同情心」?雖僅有一字之差,但給予對方的感受卻是天差地別:同理心能激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但同情心卻只會讓雙方更加疏遠。
同理心 Empathy
試著想像一下,陷入人生低潮時,就像掉進一個深穴,怎樣都爬不出來。這時「同理心」會走下來陪著你,與你分享它的經驗,讓你知道 You’re not alone.(你並不孤單)。同理心能夠接收到對方的感受、不多加評論,並察覺對方的情緒,進而進行交流。
可以像這樣安慰對方,例如:I know how you feel. I’ve been there before.(我了解你的感受。我過去也曾經歷過。)
「同理心」著重的是雙方心靈間的交流,且要試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時能否替對方解決當下低潮困境,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有時只要短短一句話,就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
要表達「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可以參考以下幾種說法:
stand in someone’s shoes
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
walk in someone’s shoes
例句:Don't judge others before you stand in their shoes.(別在設身處地替對方思考前就批評他人。)
同情心 Sympathy
另一方面,「同情心」會試著在困境之中,硬是想要擠出 silver lining(一線希望)。Silver lining指的是太陽在烏雲後向前照耀時,在烏雲邊緣露出曙光,就像鑲了一圈銀邊一樣,引申為困境中的一絲曙光、一線希望的意思。最常用的說法為: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每朵烏雲都有一絲曙光。)
而為了要帶給人希望,「同情心」常以 at least...(至少...)起頭安慰別人。但這樣不僅無法讓對方 feel better(感覺好點),更會使得你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事實是,我們沒有能力使對方的困境好轉,但我們能透過彼此心靈上的連結,讓對方的感受好一些。你呢?在朋友面對困境時,付出的是「同理心」還是「同情心」呢?
影片連結:The RSA

作者簡介_希平方

 
誰說學英文一定枯燥乏味?誰說單字片語要死背硬記?希平方是台灣最專業的線上影音英文教學平台,使用專業編訂的影音教材,帶給您最棒的學習體驗。







【Dear Diary】人們要的不是同情心,是同理心。

http://flipermag.com/2014/02/23/empathy/
By   | 
Favorite收藏
s
究竟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麼不同呢?同理心會激發人與人的連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情心會使人們關係疏離,感到心灰意冷。這樣來形容兩者的差異或許仍不夠具體,但你能從底下的影片和圖解,去深刻體會到這兩者間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同理心有四大特質:
1.接受他的想法,如此能了解他們心中的真理
2.不給予批評 (這並不容易,因為大家都喜歡批評)
3.了解他人的情緒,將心比心
4.溝通

“Empathy is feeling with people"  (同理心就是要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我們來以圖片說明同理心和同情心~
1
當同理心的你遇到朋友正處於低潮期的時候,
2
你會看見他頭上頂著一朵烏雲在下雨,他將自己陷在黑暗處,不停想著:" 我被擊垮了 "
3
同理心的你,試圖感同身受,告訴他:" 我知道這種感覺,但你要知道你並不孤單。"
4
此時,來個同情心的他,他會說:" 喔不~ 這真的滿難受的耶!好可憐喔!"
5
並試著分散注意力、扯開話題說到:" 那~ 要不要先吃塊三明治?或許你會好一些。"
6
但具有同理心的你,知道這麼做並沒有幫到難過的他。同理心是種選擇,容易受傷的選擇,因為你必須找出相似的連結,找出內心能與他相呼應的情緒。當人們聽到有人向自己傾訴難過的事時,常常給予的是" 一線希望 “,例如:
“我流產了,我很難過 “,"沒關係,至少你知道你能懷孕"
“我婚姻要破裂了","至少你有這段婚姻"
“我大兒子要被退學了","至少你小女兒是資優生"
7
我們在面對艱難的話題時,總希望能讓事情好轉一些,但我想,當我向你傾訴難過的事時,我寧可你對我說,
8

『我現在不知道我能說些什麼,但我很高興你願意跟我說。』


事實上,大多回應很難讓事情好轉,而能讓事情好轉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最後,記得,在你要安慰別人時,你該給予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本文章為原作者授權,轉載請註明本站出處。。
文 / Grace │ 圖 / RSA Shorts – The Power of Empathy













同理心的力量(繁中字幕)

什麼是同理心?為什麼它和同情心有所不同?
同理心可以激發連結
同情心卻促使失去連結
同理心是非常有趣的
Teresa Wiseman是名護理學家,在他的研究裡很多都與同理心有關
他提出了四種同理心的特性

接受觀點
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或是認同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不加評論
這可不容易,因為為他們跟決大多數人一樣喜歡去評論他人

看出他人的情緒

接著並嘗試與他交流

同理心是種與人一起感受
對我而言,我總是把同理心想成是一種神聖的空間
就好比當某人好像陷入一個地洞裡,而他們從底部大叫說
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然後我們看到了之後說:嘿!
並爬下去說
我知道在這下面是什麼樣子,你並不孤單

同情心則是
哇!真糟糕啊,對吧?
呃~現在你想要來點三明治嗎?

同理心是種選擇
那是種很容易受到傷害的選擇,因為為了要能與你連結
我必須連結到我自已心裡面能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

真正同理心的回應很少以"至少…"來開頭(如果真的有的話)
我有個…對,而我們總是在做這事
因為你知道嗎,某人刪與我們分享一些極為痛苦的事
而我們常試著要"一線希望"它
但我不認為那是個動詞,我要把它當動詞用

我們經常會試著要擠出一線希望
所以只要當有人說"我流產了"
"噢,但至少妳知道妳能夠懷孕"
"我覺得我的婚姻正在破碎"
"至少妳有段婚姻"
John快要被學校退學了…
"至少…他還是個優等生"

但每當我們在面臨類似這種非常難受的對話時
我們經常會做的一件事
就是我們會想試著要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

但如果我跟你分享的是件非常難過的事,我寧願你說
雖然我現在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但我真的很高與你願意跟我說
因為事實是"回應"很少會讓事情好轉


而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



小人最新專輯/小人國 【兇手不只一個】Official Music Video
https://youtu.be/f1DAlpfC4Gg




一個憂鬱症患者的告白:請收回「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口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50429/20150429_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