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11, 2015

魅力 中國民間信仰採源 節錄十二

第十二章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


一個聖經基礎為導向的信仰者,不是用心智來接受一個抽象的理念,及是接受一個使他的生命具有意的實體。這個實體是一切所有的存有之由來根基。聖經的作者視上帝為無限的、自存的、絶對的、存在的實體,與他的意志交互影響,生活中一切事都與上帝建立了互動的關係。(P132-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
上帝在人類經驗的範疇中顯示祂自己,在神學上對上帝之自我顥現稱為"啟示"。人之對啟示之接受與反應稱之為"信仰",聖經即是啟示的媒介。

人在原始的狀態,本質與存在(現實存在的樣子)是和諧、完美的。但是因理的產生,人類開始有自由意志的抉擇,它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與世界的塑造負責任。(P132) 基督教稱這種差異或隔離為罪。羅3:23
人類集體意識中表現出失去信仰的空虛,失去道德的徬徨,失去價值的叛逆和墮落。(P133)
 (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人的本質與存在的異化)
當代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人類的存在受到三種焦慮的威脅:(1)命運與死亡的焦慮;(2)空虛與無意義的焦慮;(3)犯罪與定罪的焦慮,這三個焦慮同時集中在一個人的生命時,他即將失去生存的勇氣。
(P134-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人的本質與存在的異化)
基督教設主教會,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類的存在和本質之間的差異消失,除去罪,恢復人原來受造的樣子。(P134-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恢復人原來的樣子)
(基督信仰者的動力-廿世紀宣教資訊的傳遁)
(P130)象徵是由一個社會群體創造出來的社會集體意識。
(P140)對現代社會集體意識的識知,不外乎游離於本質與存在之間的隔絶產生的焦慮,渴望尋得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象徵做為信仰的對象。
美國人類學者Robert Bellah對宗教的象徵做了這樣的注釋:「宗教是利用一套象徵的形式與行動來解決一些終極關懷的問題。」
研讀聖經者必須分享聖經作者對上帝的信心,才能使基督教的象徵畫在現代的社會,才能給予人面對存在焦慮的勇氣,給予超越現實社會的力量,使人得釋於,真自由。約8:32 。這就是信仰基督的動力。
一、書名:魅力 中國民間信仰採源二、作者:廖昆田牧師三、出版項:2007年4月初版五刷/ 台北市/ 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